|
通知公告
食品安全更多>>
市场动态更多>>
相关连接更多>>
|
新闻内容
罗非鱼链球菌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发布时间:2015/7/16 14:01:53 新闻来源:海南省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 点击数:3668
罗非鱼链球菌病的预防控制措 (海南省海洋与渔业科学院)
一、引发罗非鱼链球菌病传播蔓延的主要原因 (一)高温天气适合链球菌病原体大量滋生。 (二)部分区域大排大灌养殖方式,加速了疾病的传播。 (三)放养密度太大,重视产量,忽视效益。从当前养鱼生产来看,越是高密度集约化养殖的地区,其养殖病害越严重,而粗养的地区发病则较低。这是由于环境压力紧迫所致,有的学者称之为“高密度效应”。 (四)苗种质量不保证,主要表现在生长性状和健康状况; (五)养殖生产中,对营养方面考虑较多,但对改善养殖环境方面却不够重视; (六)水质调控的方法简单、措施单一,调控效果不佳; (七)防病的观念不正确,养殖业者仍然较多地依赖于药物预防; (八)连片池塘的病害交叉感染。 二、罗非鱼链球菌的发病机理与防控案例 【发病特点】罗非鱼链球菌病发病率与养殖环境条件、养殖模式、养殖品种和鱼体规格密切相关。该病常发生在水温长期过高、低氧或养殖密度过大等情况下暴发,流行季节为春、夏和秋季,流行高峰为5~9月,尤其水温高于30℃时易暴发;且高温与疾病暴发和导致高死亡率密切相关,而一旦温度下降,死亡率显著下降;养殖密度高、养殖水源受畜禽污染、高量投喂全人工配合饲料的发病率高;养殖品种与发病率也有关系,不同品系的罗非鱼,抵抗链球菌感染的能力也不相同;100g以上的鱼体发病率高,这可能也与摄食量和生长迅速相关;发病鱼体未采取隔离措施,疾病易在不同池塘及养殖区的水平传播。由于链球菌为人畜共患的病原菌之一,畜禽污染是否是传染源也值得探讨。 【发病症状】病鱼一般呈现食欲不振,运动迟缓,身体失去平衡,也常可见在水上层侧游打圈或狂游;眼球突出,并伴随眼底出血和晶状体浑浊现象;鳃盖内侧发红、充血或强烈出血;下颌、体侧、腹部以及各鳍条基部出血;肝脏、胆囊、脾脏肿大;肠道和腹腔积水; 肠粘膜充血。 【病原】主要病原有海豚链球菌和无乳链球菌。无乳链球菌为革兰氏阳性球菌;圆型或卵圆型,有菌毛,无鞭毛,无芽孢,直径为0.6~1.2μm,通常形成很长的链,看起来好像是成对的球菌组成的。 【流行规律】该病发病高峰期为5~9月,流行水温为25℃~37℃,31~32℃高发;发病率一般为10%~30%,发病后死亡率80%。主要危害亲鱼及100~300g以上的幼鱼和成鱼;1~3cm小苗也会发病;传染性强;鱼类链球菌病急性感染可以引起在短期内(3~7天)暴发性死亡,高水温季节较常见,发病率可达90%,总体死亡率高达50%以上;也有相当一部分鱼类链球菌感染表现为慢性感染,死亡率较低,发病和死亡可以维持几周甚至几个月。罗非鱼链球菌病可水平传播,通过水媒介进行疾病传染;亦可垂直传播,通过亲鱼传给幼鱼。 【案例分析】内服外用联合用药防控罗非鱼链球菌病案例 某水库面积为500亩,2011年放养罗非鱼55万尾。2011年6月5日开始发现有罗非鱼死亡,日死亡量300~400尾,至6月25日累计1万多尾。病鱼取样,经病原分离与诊断,确诊为罗非鱼链球菌病。确诊后用生石灰和漂白粉间隔3天交替使用,全池泼洒;内服氟苯尼考,拌饵投喂,一次每千克鱼体重约使用10~15mg,连用7天;内服噁喹酸,拌饵投喂,一次每千克鱼体重约使用20~30mg,连用7天。用药后,死亡量明显下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