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知公告
食品安全更多>>
市场动态更多>>
相关连接更多>>
|
新闻内容
加州鲈常见病害及防治
发布时间:2011/12/7 9:27:47 新闻来源:南方农村报 点击数:1703
鲈目前常见的鱼病有:烂鳃病、溃疡病、肠炎病、疖疮病、车轮虫病、斜管虫病、小瓜虫病、杯体虫病等病害,一旦发现病鱼要及时诊断并对症下药。 1、细菌性疾病 (1)烂鳃病 病鱼离群独游水面或池边,反应迟钝,食欲减退或拒食,呼吸困难,体色变黑,鳃瓣腐烂发白、粘液分泌增多并附着许多污泥,严重时鳃小片溃崩、坏死。 防治方法:内服氟哌酸,每100千克鱼重用药2.0-5.0克。同时每立方米水体用漂白粉1克或二氧化氮0.3克全池泼洒,也可用生石灰消毒。 (2)细菌性溃疡病 ①吻端表皮糜烂(以下颌最为严重)、充血发炎,自吻端至眼球处发白。严重时表皮脱落,有时于糜烂处可见淡黄色附着物;②体表腐烂,发病初期体表出现红斑,随病情发展,出现鳞片脱落、肌肉腐烂的现象,病灶呈椭圆形或圆形。严重时露出山骨骼。冬春季较常见,但也有在4-6月出现,常引起继发性水霉病感染,导致大批死亡。网箱养殖加州鲈发病率比池塘养殖的高。 防治方法:池塘养殖用生石灰彻底清塘,每隔10-15天用20克/米3生石灰和0.3克/米3二氧化氮交替进行全池泼洒消毒。在投喂的饲料中添加维生素C,添加量为饲料鱼重量的1‰-3‰。 (3)肠炎病 病鱼腹部膨大、腹腔积水、肠壁充血,严重时肠呈紫红色,肛门红肿突出;肠内一般无食,充满淡黄色粘液或脓血。四季均可发生,以夏季较为严重。 防治方法:治疗以土霉素拌饵投喂,每100千克鱼用药5-10克,连续6天。或每100千克鱼用氟哌酸2-5克,连续6天。同时注意投喂新鲜、不变质的饲料。 (4)白皮病 病原菌为白皮极毛杆菌。通常当池塘水质不良,施用未经充分发酵的粪肥或在捕捞、运输过程中操作不当引起鱼体受伤时,诱发本病。发病初期,病鱼背鳍基部或尾柄末端发白,并很快扩大蔓延,致使全尾鳍、尾柄及背鳍基后躯干部全部变白,严重时病鱼浮出水面,最后衰弱而死。本病发病季节在春夏季,主要危害5厘米以下的鱼苗,发病2-3天后开始死亡。 防治方法:保持水质清新,拉网、运输等操作过程要小心,尽量避免鱼体受伤。每立方水体可用漂白粉1克或五倍子2-4克全池泼洒。 (5)出血病 病原是嗜水气单胞菌,病鱼鳍基和下颌到肛门的腹部发红,特别是胸鳍基部和靠近鳃盖后缘的身体两侧有垂直于身体侧线的出血条纹。有些病鱼还伴有眼眶和肌肉充血。解剖检查,体腔内积有腹水,肠道内空无食物并伴有充血现象。此病多发于7-8月高温期间,发病急、传染快、死亡多。 防治方法:①放苗前应彻底清塘消毒,投放鱼种可事先用3%-5%的食盐水浸泡消毒;②投喂鱼块注意新鲜,冰冻鱼块一定要彻底解冻,并用3%的食盐水消毒后再投喂;③发病鱼池用0.2-0.3克/米3的二氧化氮、三氯异氰脲酸等消毒剂全池泼洒消毒。 (6)打印病 病原为嗜水气单胞菌、温和气单胞菌等革兰氏阴性杆菌。病灶主要发生在背鳍以后的躯干部分及腹部两侧。患病部位先出现近圆形红斑,故名打印病,随后病灶中间的鳞片脱落,坏死的表皮腐烂,露出白色真皮,严重时烂及肌肉,甚至露出骨骼、内脏。 防治方法:进行综合预防,避免鱼体受伤。患病后可外泼含氯消毒药。亲鱼在人工繁殖前后患病时,在病灶处可再涂1%高锰酸钾水溶液。 2、真菌性疾病 水霉病 病原为体表水霉菌,属藻菌类,菌体细长分枝。鱼体有外伤时很容易诱发此病。病鱼体表的伤口或鳞片脱落处附着一团团灰白色棉絮状绒毛,食欲不振,虚弱无力,漂浮于水面而最终死亡。此病多发于冬、春两季,鱼卵和各种规格的鱼类均会发病。 防治方法:①对鱼进行操作时要小心,尽量避免鱼体受伤,这样可以有效地减少霉菌的感染;②池塘中发生此病时,可用浓度4克/米3的食盐和4克/米3的小苏打全池泼洒。 3、寄生虫类疾病 (1)小瓜虫病 该病病原为多子小瓜虫。病鱼鱼体消瘦、发黑、游动缓慢,鳃部、体表皮肤粘液增多,鳃上皮及体表皮肤产生白色的胞囊,镜检可发现大量的小瓜虫。该病在每年4-5月和8-9月份水温15-25℃时最为流行,对鱼苗、鱼种危害较大。 防治方法:①放苗前用生石灰彻底清塘消毒,掌握合理的放养密度可以减少此病的发生。②以30-35毫升/米3浓度的福尔马林全池泼洒,或用浓度4克/米3的食盐全池泼洒。 (2)车轮虫病 由车轮虫寄生引起。病鱼体黑而瘦,食欲减退或不摄食,群游于池边。大量寄生时,鳃组织分泌大量黏液,鳃丝发白腐烂,严重时在池边漫游最后死亡。此病4-5月最为流行,对鱼苗、鱼种危害较大。该病传播速度快,感染率高,感染强度大,且易发生继发感染。 防治方法:加大换水以改善水质,并用福尔马林药俗:苗种入池前用3%食盐水浸洗3-5分钟,同时注意放养密度并保持水质清新;发病时用0.7克/米3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5:2),全池泼洒。
|